不在少数的人认为自己是气血不足,其实气血不足仅仅是“气血”亚健康的一种,很多人并非单纯的如此,而可能是气血的瘀滞,气血瘀滞原因很多,但是因为通行的不畅有时候也与气血不足有类似的表现,但是养生的手段却截然不同。如果是气血不足则需要“补”;气血的瘀滞则需要“通”;两者都有的则需要先“通”后“补”,如果有瘀滞却才用了补法,那么虽然但是看上去会健康一些,但是长期来说只会越来越堵,让瘀越来越重。针对气血的瘀滞,传统中医文化有很多应对之策,比如有一物被誉为“主血有功,主气亦神验”,尤善活血行气,诸血瘀气滞皆可用,并且此物“上达头目,下行血海,旁行四肢,贯通脉络”。这一养生之物就是川芎,它的特点势味道不怎么好,虽然气香浓,但是稍有麻舌感,微有些回甜,总体来说口感比较差。川芎是较早用于养生的东西,《神农本草经》中就把它列为“上品”,并提出有祛风定痛、活血化瘀的益处;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探索逐渐发现更多用途,《日华子本草》总结为“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调众脉,破宿血,养新血”。川芎的特点来说,《本草正义》提出“上达头目,直透顶巅”、“旁行四肢,贯通脉络”的说法,凡是血瘀气滞的诸多亚健康皆可用,因此《本草蒙筌》中说它“下行血海”,善于“行血海以疏经滞”,也是女子养生调经的上品。就以养生而言,用川芎的益处虽多,但总体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方面。一、川芎可以活血行气,应对血瘀气滞。川芎特点是辛温而香,善于“走窜”,能“行”能“散”,行气血有“中开郁结”的美誉,既能够活血化瘀有能够行气定痛,因此胸腹的血瘀气滞经常用川芎。如果是心脉闭阻,从而心中如绞,这种情况其根本在于心,却与肝脾肾三个脏腑有关,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孙氏集》中记载用一个川芎打碎成末,用酒冲下即可。现代一般很少用这种方法,多是以川芎为主,也有单用者;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用川芎与丹参、红花同用;如果血瘀的同时还有气虚,可以配合人参、黄芪,有时候也用党参来代替其中的人参。如果是气血瘀滞而有肋的痛感,主要与肝胆两个脏腑有关,其中的关键在于气血瘀滞之后的“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如果肋中胀且通,多数属于肝郁气滞,可用川芎、柴胡、白芍、香附;如果是肋中如刺,多数是肝血瘀阻,可用川芎与桃仁、红花搭配。二、川芎“下行血海”,应对女子的多种亚健康。川芎有“行散”的特点,又能“下行血海”,以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解决肝气郁结、血海瘀滞等亚健康,尤其是女子血瘀气滞用的更多。比如血瘀之后会出现经期的腹中痛,这时候可用川芎、赤芍、桃仁一起养生;如果血瘀的同时伴有寒气,这可用川芎、桂心、当归。此外,如果是经期的日期前后不定,属于气滞血瘀的,可用川芎配合益母草、当归。三、川芎“上达头目”,可安头子亚健康。头中的痛其本位在头,涉及脾肝肾等脏腑,与风、火、痰、瘀、虚这几种因素有关,以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机理,调养的基本方法不离“调神利窍、缓急定痛”八个字。李东恒的“头之痛不离川芎”这句话一直被后世奉为“铁律”,这是因为川芎辛温升散,善于疏通,能“上行头目”,祛风定痛,活血行气,因此有上述说法,并且根据其风火痰瘀的不同有不同的搭配方式。如果是风寒,常用的方法是川芎与羌活、细辛、白芷一起疏散风寒;如果是风热则适合与菊花、石膏、僵蚕以疏散风热;如果是风湿,与羌活、独活、防风以增强疏风胜湿。如果是血虚,常配合当归、白芍以养血补血,再佐以蔓荆子来祛风;如果是血瘀,常配合赤芍、麝香,或者配合蜈蚣、地龙,用以通窍活血、散瘀通络,但注意这是血瘀中说的是两个方法,不要一起混用了。如果是头风而头中眩而晕,《宣明论方》中记载配合天麻一起用,深得后世的认可,这个方法主要是应对气血不足、清窍失养之人;如果这类人薯蓣外感风寒、内有风痰也可用上述方法。如果晕的这类人属于阴虚而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火上炎等就不适合用。四、川芎“旁行四肢”以除风湿之痹。肌肉关节的不适在中医文化中称之为“痹”,多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趁虚而入有关,也有少数与热邪有关,这些因素阻碍经络的正常通行,从而气血运行不通顺,脉络瘀堵。川芎辛散温通,能“旁通络脉”,祛风通络,行气活血,常用字与独活、秦艽、防风、桂枝同用,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的方法就是以此为基本。万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正因为川芎温通、升散的特点,所以阴虚火旺、阴虚阳亢、热盛以及无瘀血而出血的人不可用川芎;再就是准妈妈切莫使用。《本草备要》中也提到川芎“辛香走散,能走泄真气,单用、久用不可”;《本草正义》中点明“但是阴虚火动,川芎走窜升散,直是鸠毒,一毫不可误也”。可见古今的见解都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债养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这些。气滞血瘀是常见的亚健康状态,有少部分养生爱好者容易误以为是气血的不足,其实不然,所以多了解中医文化,多学习养生知识,才能让养生事半功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longf.com/dldx/1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