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央或分支)属中医暴盲范畴之络瘀暴盲。络瘀暴盲是指眼底脉络瘀阻,血不循经,溢于络外,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的眼病。本病多发于单眼。

病因病机

《银海指南.肾经主病》提出暴盲病因为“属相火上浮,水不能制”的见解。本病是多种原因致脉络瘀阻,血溢络外而遮蔽神光。结合临床可归纳为:

1.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滞血郁,血行不畅,瘀滞脉内,血溢络外。

2.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上逆,血不循经而外溢。

3.过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痰凝气滞,血行不畅,痰瘀互结,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血溢脉外。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是视力下降和眼内出血。症状与病程及阻塞部位有关。

1.自觉症状视力突然减退,或有眼前黑影飘动,严重者可骤降至眼前手动。

2.眼部检查视网膜静脉粗大迂曲,隐没于出血及水肿之中,视网膜火焰状出血及水肿,重者可见视盘充血、水肿;稍久则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棉絮状白斑,或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动脉可有反光增强等硬化征象。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可见视网膜动脉-静脉循环时间延长,出血去遮蔽荧光,阻塞区毛细血管扩张或有微动脉瘤;造影后期可见毛细血管荧光素渗漏、静脉管壁着染。病久者或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黄斑区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等荧光形态。

辩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眼外观端好,视力急降,眼底表现符合本病特征;可伴见眼胀头痛,胸胁胀痛,或情志抑郁,食少嗳气;舌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等。

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日久化火,迫血妄行,血溢络外,神光遮蔽,故视力急降、眼底出血;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气滞血瘀之候。

行气解郁,化瘀止血。

血府逐瘀汤加减。出血初期舌红脉数者,宜去方中川芎、当归,加荆芥炭、血余炭、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眼底出血较多,血色紫暗者,加生蒲黄、茜草、三七以化瘀止血;视盘充血水肿,视网膜水肿明显者,为血不利化为水,宜加泽兰、益母草、车前子以活血利水;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首乌藤以镇静安神。

2.阴虚阳亢证

眼外观端好,视力急降,眼底表现符合本病特征;兼见头晕耳鸣,面热潮红,头重脚轻,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

肝肾阴亏,阴不治阳,肝阳上亢,迫血妄行,血溢络外,神光被遏,故见眼底出血、视物模糊;头晕耳鸣、面热潮红等全身症状及舌脉均为阴虚阳亢之候。

滋阴潜阳。

镇肝熄风汤加减。潮热口干明显者,可加生地黄、麦冬、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头重脚轻者,宜加何首乌、钩藤、石决明以滋阴潜阳。

3.痰瘀互结证

眼症同前,或是病程较长,眼底水肿渗出明显,或有黄斑囊样水肿;形体肥胖,兼见头重眩晕,胸腹胀闷;舌苔腻或舌有瘀点,脉弦或滑。

痰湿上壅,导致目中脉络不畅,血瘀脉络,血溢络外,故眼底出血;眼底水肿、渗出明显及头重眩晕、胸闷脘胀、舌脉等为痰湿之候。

化痰除湿,活血通络。

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若视网膜水肿、渗出明显者,可加车前子、益母草、泽兰以活血利水消肿。

目为五官之首,《审视瑶函》称赞说:“神哉空窍,列分左右,妙合先天,大玄既备,神物渐凝,精明其聚,普照无穷。”所以说眼是美之窗、心灵之窗、信息之窗、光明之窗、脑神经之窗、心血管之窗……功德无量,美妙绝伦,不愧为人身之至宝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起寓意为深藏于体内的肝脏通向体外的窍道为目。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肝受血而目能视。

肝开窍于目,肝脉连目系,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泪为肝之液,故眼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审视瑶函·开导之后宜补论》说:“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五脏六腑精华,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为光明。肝气升运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

《古今医统·眼科》进一步指出:“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血凝则目胀,血少则目涩,血热则目肿。”血之功能失调可致眼病。

中医五脏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对应五行,并非实指人体内部器官,一般来说中医的一个藏象可以关联到多个功能,例如肾: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其华在发,主生骨髓,开窍于耳和二阴。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中医的五脏更偏向于一个概念,强调生理功能。而西医的五脏则是具体的人体器官。

中医认为眼目依赖于五脏六腑之气血的濡养,脏腑之中,与两目关系最密切是肝。《灵枢》曰:“目者,肝之官也。”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目受血而能视。肝在舒畅条达的情况下才能使肝血上荣于目,若肝失条达疏泄,两目不得肝血之养,必致两目视力失常。另外,气机紊乱,气血不调或气虚常常导致肝脏机能失常,以致清阳不升,清窍失养,造成双目视物模糊。总之,从物质基础方面主要是气血不足,清阳不升不能养目,从机能表现主要是肝郁而导致气血逆乱。因此,治疗必须抓住解肝郁、调气血两方面,故我们在治疗中侧重于柔肝和脾。

方剂介绍

逍遥丸

始于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

功效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现代研究:视网膜病变--逍遥丸也可用作视网膜病变的辅助治疗,主要针对七情郁结、脾胃虚弱、肝肾阴虚所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逍遥丸具有对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对体内激素的调节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对胃肠道的作用,对脂蛋白的影响等多方面作用。

五苓散

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功效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现代研究:它具有利尿作用,能调整人体水、电解质代谢。改善微循环,促进水液代谢;调节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内压、血浆蛋白渗透压,从而使体内水液分布趋于合理。

桃红四物汤

始于见《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

功效主治:养血活血。

现代研究:活血化瘀,不仅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调节代谢,调节免疫功能,而且具有抗菌消炎,促进组织修复,推陈致新的作用。

血府逐瘀汤

始于见《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现代研究:活血、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补阳还五汤

出自《医林改错》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通络。

现代研究: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归脾丸

出自《医学六要·治法汇》

组成: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当归、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

木香、大枣(去核)。

功效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辅助治疗

穴位注射:此法源于祖国医学针刺疗法,是在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疗法,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和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于本法兼具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因而疗效显著。

中药导入:中药离子导人疗法是应用药物离子透入仪输出的直流电,施加于中草药液的电极板上,使药物离子透人人体穴位或患部,从而获得药物与穴位的双重治疗效应的一种方法。它也是中医的一种外治法,能够促进药物向体内的有效运转,可使药物直达病灶,能达到疏通经络、补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此疗法于年为我国首创。

预防与调护

1.出血期间应适当休息,减少活动,取半坐卧位。

2.饮食宜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忌辛辣煎炸之物及肥甘厚味腥发之品,戒烟慎酒。

3.本病有可能出现反复性出血,应坚持长期治疗与观察。当病情反复时,勿急躁、悲观,忌忿怒,心情宜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4.注意有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消除可能发生本病的潜在因素。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三分治七分养,一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3.随访非常重要,预后初期建议一月,三月,半年,一年。为患者建立健康跟踪档案。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longf.com/dlyf/6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