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如何取暖?像椒房、妓围和地龙这些居家的大型取暖设施上一期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这一期讲些小件的,包括外出便携式的取暖设备,花样不少,有火盆、熏笼、手炉、脚炉、汤婆子等等。

火盆子与末代皇帝

火盆也称为炭盆,可放于屋内或屋外烧炭取暖。寻常百姓家的火盆一般是用泥、铁、铜制成,样式一般,而帝王家的就大不同了,故宫藏有多件掐丝珐琅火盆,造型十分精美。

故宫火盆

火盆似盘,腹大有足,三足兽蹄形,足上通体鎏金,与盆螺丝连接。板沿上下及腹外壁施以天蓝色珐琅釉,沿面以折枝莲纹为间隔,逆时针方向依次装饰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八宝纹,寓意美好。古时火盆的使用非常普及,在许多的绘画中都有出现。

《雍正古装读书图》

《雍正古装读书图》描绘了雍正皇帝身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的情景,他右手拿书,跷着二郎腿,左脚踏在火盆边沿上,火盆内炭火正旺,还插有用来拨弄烧炭的铜箸,也叫火筷子,整个画面一片祥和、温暖的景象。

火盆烧的是薪炭,古时候官员发俸禄,不光发米还包括薪炭钱,也就是官员的取暖费。现在所说的年薪最初的意思就包含薪炭钱。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卖炭翁》吗,写得就是烧炭卖炭的老人冬日里衣着单薄、心忧炭贱的情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火盆操作不当也容易出事故。薪碳燃烧时遇到风吹容易火花飞溅,引燃其他物品。即便是燃烧后的炭灰也要妥善处置,避免死灰复燃,引起火灾,历史上嘉庆朝紫禁城的失火就与此有关。此外,火盆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通风,否则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引起煤气中毒,即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也难免中招。末代皇帝溥仪在《溥仪日记》中就记载了自己煤气中毒的囧事:年1月7日,夜里1点多突然醒了,很不舒服,“方知已受煤毒”。

我自己就曾经收了个火盆,铸铁制成,兽蹄足,板沿呈八棱形,板面刻缠枝花卉,很普通的玩意现在当花盆架子使了。

铸铁火盆

熏笼斜倚为哪般

“围炉而坐”是古代冬天常见的场景。一家人可以在炭火上烤地瓜、土豆、花生等物;或者在火盆里烧松枝、香料,可为居室添香;还可在火盆上座壶水,烧水饮用的同时为房间加湿。聪明的古人在火盆上罩上罩笼,一般用竹篾条编织,这就是熏笼,取暖的同时添点香料可以熏衣、熏被,同时还能防止失火、烫伤或者掉进其他东西,一物多用。

明代陈洪绶《斜倚熏笼图》

白居易在《后宫词》一诗中曾提及熏笼:“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这首诗道出了后宫千百佳丽的无奈、惆怅和寂寞。

精致的手炉

清代手炉

古人最小的取暖物件就是手炉了。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捧在手上的炭炉,分外罩和内胆两层,内胆为炭炉,炉里装有烧热的炭灰,外罩起装饰、通风和防烫的作用,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在手炉里还可以放一些香料或药材,不光能取暖,还能当香囊使用。手炉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不仅造型丰富,而且纹饰图案花样百出,远非今天暖手宝可以比拟的。

《红楼梦》

在小说《红楼梦》里,手炉、熏笼的出场频率就很高。

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和手炉相似的还有汤婆子、脚炉等等,都是古代人精致的取暖工具。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宋代时出现汤婆子,这汤婆子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就是现在的热水袋,不过是用金属铜或锡制成,里边灌上热水,套上布套放进被窝取暖。

汤婆子

汤是热水的意思,“汤婆子”是戏称陪伴睡觉的意思。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苏东坡对此也情有独钟,曾经把它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并附上使用说明书,信中言:“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苏轼这里有点像唐僧,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把汤婆子的使用要领介绍给朋友,体现了一片关爱之情。

现而今,自从有了电,夸张地讲一个电暖宝就取代了以上曾经风光的各种取暖神器,而且方便安全快捷。但老物件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弥之珍贵:手炉精致耐磨,汤婆子令人遐想,在触摸的过程中可以感受丝丝温暖一点点从手心传遍全身,直达内心,那种情怀、那种感触无以言表,远比撸猫撸狗强多了。

古人取暖方式看似文艺清新:椒房恩宠、香薰斜倚、肉阵香艳、汤婆忘情,不过也存在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任何繁华骄奢的背后都有着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悲鸣。当“寒冬”来临时,祝愿每个人都有一把烛火可以照亮希望和光明,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longf.com/dldx/11215.html